不少人臨近退休時,最著緊如何保持强健體魄,延緩衰老。雖然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不勝從前,但若平日注重保養,及早糾正生活習慣,將可避免很多健康煩惱,樂活人生下半場。
五大保養關鍵 擁黃金退休生活
多行:研究顯示,每天步行7500步,有助改善心肺功能。
補營:多吃抗氧化食物,補足長者容易流失的鈣質,有助强化骨骼。
減糖:攝取過多糖分可增加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斷煙:吸煙是誘發各類疾病的「元兇」,危及個人和家人健康。
戒酒:經常飲酒容易對酒精產生依賴,引發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
新式治療延緩膝關節退化
做運動時感到狀態大不如前?上落樓梯時,膝頭酸痛無力甚至發出「咔咔」聲?不少50+人士都認為關節問題全因「年紀大,機器壞」,其實退化性膝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亦有機會出現於年輕患者,而我們平時經常搬重物,或是過度運動也會造成膝關節損傷,令關節提早退化,因此日常保養尤其重要!

治療方法
目前醫學上有多種方法能夠減輕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痛楚,並減慢膝關節退化速度。傳統治療方法除了手術置換膝關節(俗稱「換膝頭」)外,亦包括物理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治療、服用營養補充劑如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注射類固醇等。
另外近年亦推出了許多新式療法,例如透明質酸注射(Hyaluronic Acid)可以重新補充膝關節中減少的關節液;富血小板血漿治療(Platelet-Rich Plasma, PRP)、細胞因子治療法(Cytokine Rich Plasma, CRP)則利用提取人體自身血液內的生長因子,配合高端儀器使用,激發自體修復和再生功能。
日常護膝小貼士
- 控制體重,避免加重膝關節負荷及勞損。
- 保持適量運動,有助强化關節。長者可考慮每日於飯後散步,多做伸展運動,既可增進骨質密度,亦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少。
- 減少提取重物,以免加重關節負擔,或可用手推車作輔助。
- 如需長時間步行、上落樓梯及斜路,可利用欄杆、手杖借力,或是改乘電梯。
- 多攝取富含維生素的抗氧化食物,例如:番茄、三文魚、西蘭花及燕麥等。
熟齡人士打針預防「生蛇」
「生蛇」這個病名相信大部分人並不陌生,它是帶狀疱疹的俗稱,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所致,曾患上水痘的人,病毒會潛伏在其體內,當精神壓力大、免疫系統弱,就會伺機發作。
生蛇會出現呈帶狀排列的紅疹及水泡,分佈在受影響脊髓神經線連接的皮膚表面,除了感到灼熱和刺痛,還會出現疲倦乏力、頭痛、腸胃不適或發燒等。幾天之後水泡收乾、結痂並脫落,以上症狀也會漸退,但病毒引起的神經痛卻可持續數年,而年紀愈大,生蛇遺留的神經痛楚將較難復元。
此外,病情嚴重時可導致皮膚感染、肺炎或神經系統併發症;若紅疹及水泡出現在面部,則可能影響視力、聽覺,甚至有機會導致失明、失聰,故患者須儘速求診。

治療方法
- 服用抗病毒藥物,有助縮短患病時間及降低急性及後帶狀疱疹神經痛的程度,但藥物必須由醫生處方。
- 於患處塗抹外用藥膏,有助紓緩皮疹痛楚,加快水泡結痂。
接種預防疫苗
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能降低帶狀疱疹、後帶狀疱疹神經痛的發病率,減輕急性感染及後遺的痛楚,成效高達70%。50歲或以上、曾患上水痘或生蛇(病發後一年),或是免疫力較弱人士,均可考慮接種疫苗。此外,日常宜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避免接觸水痘或帶狀疱疹患者亦有助減低患病機會。
柏金遜症年輕患者增
發覺自己或身邊人總是不自覺地顫抖?肢體變得僵硬且不受控制?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就要擔心是否患上柏金遜症。此症並非老人「專利」,目前全港約有1.2萬名柏金遜症患者,一般於50至70歲初次發病,但有一成患者則在40歲前已發病。
事實上,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是腦神經系統的慢性衰退疾病,因腦內細胞退化,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Dopamine)而引起。多巴胺是人體中的化學物質,負責傳導神經訊息,如沒有足夠份量,腦神經難以控制肌肉,令身體活動能力受損。
患上此症一般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步履不穩的症狀,而其他病徵包括進食及吞嚥困難、便秘、排尿困難、睡眠障礙等。

因柏金遜症病徵常被誤以為只是年邁退化而引起,有機會造成延誤求醫,病情加深導致患者的生活質素大受影響。如出現上述類似症狀,應盡快諮詢醫生專業意見。
治療方法
暫時醫學界還未有根治柏金遜症的方法,但可透過各種治療,改善患者的病徵及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質素。
- 藥物治療
- 手術治療
- 腦深層刺激術
利用微創腦外科手術,將電極植入特定的腦組織,連接到植入皮下的刺激器,利用微創腦外科手術,將電極植入特定的腦組織,連接到植入皮下的刺激器,透過刺激器調節腦部的不正常神經活動。
- 腦深層刺激術
- 復康及輔助治療
- 如物理治療、言語治療、情緒輔導等
柏金遜症的成因至今仍然未明,醫學界普遍認為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高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性別屬男性、家族遺傳、患有抑鬱症、長期接觸農藥或殺蟲劑等。
樂觀面對人生下半場
無論如何,日常保持樂觀開朗情緒,特別是步入退休生活的長者,宜多與朋友會面和參與戶外活動,發掘自己的興趣,均衡飲食,同時盡量避免接觸農藥等化學物品,讓身心舒泰起來,自然能減低患上各類病症的風險。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