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柏金遜症四大徵狀

如果一個剛大學畢業,前途無限的青年跟你說:「我患了柏金遜症!」你會相信嗎?或許你內心充滿疑問: 「講笑吧!柏金遜症不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家才會有嗎?咁後生點會退化!」

原來,柏金遜症並非老人「專利」,目前全港約有1.2萬名柏金遜症患者,一般會於50至70歲初次發病,但有一成患者其實在 40歲前已發病,有調查更發現甚至有24歲大學畢業生患病。

正因為柏金遜症的徵狀常常被誤以為只是年邁退化而引起,有機會造成延誤求醫,病情加深導致患者的生活質素大受影響。如發現曾出現類似的病徵,無論是否長者,也應盡快諮詢醫生專業意見。

甚麼是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 Parkinson’s Disease )是腦神經系統的慢性衰退疾病,因腦內細胞退化,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 (Dopamine) 而引起。英國醫生Dr. James Parkinson於1817 年發表了詳述柏金遜症徵狀的論文,故柏金遜症以其為名。

多巴胺是人體中的化學物質,負責傳導神經訊息,如沒有足夠份量,腦神經難以控制肌肉,令身體活動能力受損。大多數柏金遜症都是原發性的,即原因不明,只有極少數與家族遺傳有直接關係。

很多人常將「柏金遜症」與「腦退化症」混淆。「柏金遜症」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但大部份患者的思維、認知能力(判斷力、方向感、理解能力等)均屬正常。腦退化症則主要影響記憶力、智力、認知能力。隨年齡增長或病情加重,活動及認知能力的退化可能並存,但兩種疾病背後的病理是不同的。

病徵

  • 顫抖(TREMOR)
    • 一般於四肢放鬆、靜止時最為明顯
    • 例如:靜止性顫抖(resting tremor)、像用手指搓動丸子的「捏丸樣震顫」(pill-rolling tremor) 手震
  • 肢體僵硬(RIGIDITY)
    • 四肢肌肉僵硬,伸展或屈曲手腳時不暢順、出現阻力
    • 例如:齒輪性僵硬(cogwheel rigidity)、鉛管性僵硬(lead-pipe rigidity)
  • 動作遲緩(BRADYKINESIA)
    • 難以控制面部、發音、身體的活動能力
    • 例如:缺乏面部表情(mask-face)、語調平坦(monotonous speech)、書寫困難、起步緩慢
  • 步履不穩(INSTABILITY)
    • 平衡感變弱,容易跌倒,不自覺地以短促、拖著腳的步姿來平衡重心
    • 如徵狀惡化,步姿會越變僵硬

其他病徵包括進食及吞嚥困難、便秘、排尿困難、睡眠障礙等。病情發展到後期,患者可能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引發情緒問題如抑鬱、焦慮和恐懼。

shutterstock_522494110
柏金遜症患者會逐漸失去自我照顧能力,較易出現情緒問題,照顧者需多加留意。(醫專薈健康資訊網)

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柏金遜症本身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患者因各種活動機能衰退,到病情後期大多數會缺乏活動能力,甚至需要長期臥床,因而罹患其他疾病、併發症,當中某些可導致死亡。

  • 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
  • 尿道炎
  • 因各種感染導致的敗血症
  • 深層靜脈栓塞
  • 肺栓塞
  • 腦退化症
  • 情緒病症:抑鬱症,焦慮症

風險因素

至現時為止,醫學界只了解到柏金遜症的病理,其成因依然不明,但普遍認為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以下是一些與柏金遜症較有關聯的風險因素:

  • 年齡增長
  • 男性
  • 家族病例
  • 患有抑鬱症
  • 長期接觸農藥或殺蟲劑

檢查及診斷

柏金遜症並沒有確切的診斷測試或檢驗,主要靠臨床徵狀的評估。值得留意的是,有 20-30% 的「柏金遜症徵狀」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例如腦中風、腦積水、腦部腫瘤、創傷、感染或一氧化碳中毒等。醫生可利用以下的腦部掃描檢查排除其他疾病:

  • Ÿ電腦掃描(CT)
  • 磁力共振掃描(MRI)
  • 正電子掃描(PET scan)

治療方法

暫時醫學界還未有根治柏金遜症的方法,但可透過各種治療,改善患者的病徵及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質素。

  1. 藥物
    • 左旋多巴(Levodopa)
    • 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s)
    • 「B 型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 inhibitors)
    • 抗膽鹼劑(Anti-cholinergic agents)
  2. 手術:腦深層刺激術
    • 利用微創腦外科手術,將電極植入特定的腦組織,連接到植入皮下的刺激器。透過刺激器控制柏金遜症患者的運動症狀。
  3. 復康及輔助治療
    • 物理治療
    • 言語治療(包括說話及吞嚥功能)
    • 情緒輔導
    • 於家居環境配以輔助設施,協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
    • 社區支援服務

除了以上的傳統治療,近年不同國家開始研究補充和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包括中草藥、針灸、營養補充劑等,對柏金遜症的療效。現時亦有資料顯示,練習太極對柏金遜症的治療是有益及安全的。

柏金遜症需要多方面的綜合治療及護理,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