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小腸氣問題及早處理

腹部凸起離奇腫塊,在站立或咳嗽時尤其明顯,但身體平躺時卻又縮回去。若長者遇上此情況,難免會擔心是否腹部長出癌腫瘤。其實這病症並非腸道疾病,亦與大腸癌無關,很大機會是常見於長者的小腸氣

小腸氣的學名是「疝氣」(Hernia),又稱為「脫腸」。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腸臟、內臟由腹腔肌肉層包裹並藏在體內,當腹腔肌肉層變薄或出現弱點,內臟(多數個案為小腸)經由這缺口被擠離原來的位置,就是疝氣。

疝氣可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並以其命名,例如橫膈膜或食道位置的疝氣,就稱之為「橫膈膜/食道裂孔疝氣」。

小腸氣男患者比例較多

事實上,不論男女,任何年齡人士均可患上小腸氣,普遍較常見於長者,特別以男性比率較高;幼兒和孕婦亦較高風險。引致小腸氣的成因可分為先天或後天因素︰

  • 幼兒
    • 因腹股溝或肚臍的先天結構未完全封閉,大哭或咳嗽時腹部壓力增加,使部分腸道經由缺口凸出。
  • 長者
    • 長者運動量少,導致腹部肌肉因老化變得較為薄弱,如加上有長期便秘或慢性咳嗽等,增加腹腔壓力的因素,腹腔內的小腸更容易被擠壓出來。
  • 孕婦
    • 懷孕期間,因胎兒成長使腹腔壓力逐漸增加,腹部肌肉被撐開並變得薄弱,容易於肚臍位置形成缺口,擠出腸臟。
  • 長期便秘、咳嗽或經常運動者
    • 咳嗽和使力排便令腹腔長期受壓,而經常運動人士的姿勢用力不當,都會加重腹腔壓力。

長者常見患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俗稱「大脾罅」)出現的小腸氣,又稱腹股溝小腸氣。發生在長者身上的個案,多跟年齡增長有關。源於腹部肌肉因老化變得較為薄弱,以致腹股溝管留有缺口,令體內器官(例如小腸及大腸等)容易經缺口向外擠出,造成小腸氣。女性亦能患上腹股溝小腸氣,被擠出的可以是小腸、卵巢或部分輸卵管,但因女性的腹股溝管比男性的狹窄,所以女性患上此症的機會相對較低。

可憑肉眼觀察小腸氣徵狀

沒有併發症的小腸氣,患者早期未必察覺情況。但隨著病情惡化,患者出現身體上的外觀變化,通常有明顯的臨床病徵,可留意以下症狀︰

  • 男性︰兩邊陰囊、和腹股溝(「大脾罅」)腫脹或大腿溝不對稱
  • 女性︰大腿內側或外大陰唇位置腫脹
  • 於站立時、大笑、咳嗽、提舉重物、劇烈運動或用大力排便後,腫脹或不對稱狀況不對稱後更明顯;身體平躺、當冷靜或躺平下來,腫脹的位置稍微會縮回去腹腔。

如果以上臨床病徵不明顯,醫生或會進行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等檢查,再作進一步診斷。若發現小腸氣腫脹位置變大變硬、表皮變紅甚至泛瘀,則可能是越發腫脹的小腸氣被缺口卡住,無法縮回,嚴重可引致小腸缺血壞死等併發症,需緊急求醫。

疝氣可導致嚴重併發症

若果不及早治療,疝氣凸出的範圍有機會愈變愈大,若下墜至陰囊位置長時間壓逼睪丸,可影響其血液循環並引致睪丸萎縮,甚至壞死;而疝氣一旦被缺口卡住,阻礙腸道血液供應及蠕動,令內裡物質無法順利通過,便有機會導致腸梗塞、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若在已被卡住的疝氣位置上過度擠壓,更有機會導致腸穿孔。

如小腸氣的臨床病徵不明顯,醫生或會進行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等檢查,再作進一步診斷。(醫專薈健康資訊網)

病情難自癒須靠手術根治

跟常見於幼兒的肚臍疝氣不同,可待觀察至兩歲左右有機會自行康復,其他類別的疝氣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可根治。現時治療方法可分為傳統開腹疝氣修補手術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

  • 傳統開腹手術方式
    • 多採用於肚臍疝氣,醫生會沿著患者的肚臍下方開一個切口,用針線或加上人造物料修補肚臍缺口。
  • 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
    • 腹股溝疝氣多以微創手術處理。醫生會在患者肚臍及下腹開出三至四個小孔,然後放入手術儀器和鏡頭,將小腸拉回腹腔原來位置,再利用纖維膜修補腹股溝管的缺口,降低復發風險。

進行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的好處是,可以透過鏡頭同時檢查另一邊腹股溝是否出現同樣問題,並一併進行修補手術。此外,若懷疑小腸被緊箍並出現受損、缺血等緊急情況,醫生也可利用鏡頭仔細檢視。

手術後護理

小腸氣修補手術大多採用可自行溶化及吸收的縫線,故手術後無需拆線,但須注意保持傷口乾爽,一般於一星期後就可移除傷口上的紗布。

術後三至四星期內要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或任何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包括彎腰、跳躍或搬運重物等。曾有臨床個案在進行瑜伽、仰臥起坐等修腰活動時,因姿勢及用力不當而引發小腸氣,所以運動也要量力而為,以防增加小腸氣復發機會。


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治療建議。如有疑問,敬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