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工作忙碌、食無定時,以致出現胃痛也被視為等閒,然而這可能是你的膽囊響起了警號。膽石在香港十分常見,其病徵與胃病相似,一般人不易察覺,因而延誤治理,令病情惡化,帶來可致命的併發症。

香港十分一人患膽石
據估計,香港每十個人中,便有一個患有膽石,膽石的大小一般由 1 毫米至 2、3 厘米不等,可能在膽囊附近長出數粒,亦有機會出現數以百計,它可以引起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胰腺炎等,所以絕不要小看其破壞力。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表示,膽囊的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由多種物質組成,包括水分、膽固醇、膽色素等。正常而言,膽汁會完全排出體外,而身體也有機制防止這些物質積聚,不過這機制一旦失效,膽汁便會在膽囊內結晶,有機會形成膽石。
延誤醫治引起併發症
膽石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膽絞痛,通常發生於飯後。由於進食後膽囊會收縮,並擠出膽汁幫助消化,如果膽石阻塞膽管,就會造成腹部脹痛,但是當消化過程完結,膽囊不再收縮,痛楚便會消失,但情況可能會反覆出現。蘇勇柏醫生稱:「由於膽石引起的痛楚位置於胃部附近,以致不少患者會把痛楚誤以為是胃痛,在延誤醫治下引發併發症。以常見的併發症急性膽囊炎為例,由於膽囊口被膽石阻塞,膽汁不能排出,令膽囊慢慢會出現發脹及發炎情況,嚴重的話會引致生命危險。」

兩種手術各有利弊
膽石發病時的確能令患者痛不欲生,但亦有部分患者即使膽石伴隨多年,也可以毫無徵兆,直至前往身體檢查時才發現它的存在。膽石一般分為多於西方人身上發現的「膽固醇結石」以及常見於東方人的「膽色素結石」。「膽固醇結石」一般可用藥物來溶解,然而「膽色素結石」無法以藥物治療,患者可選擇接受手術割除膽石。蘇勇柏醫生指出,如患者沒有任何病徵,而肝酵素、膽管酵素均屬正常,一般而言醫生會建議患者繼續觀察身體情況,每年以超聲波覆檢一次,以跟進病情;若出現病徵者,便需考慮接受手術。
傳統的剖腹膽囊摘除術,即剖開腹部取出膽石,必須在右上腹切開一條長10至15厘米的傷口,一般需住院5至7天,手術後會留下疤痕。至於腹腔鏡手術僅需在腹部分別切開三個小傷口,手術後復原的時間較開腹手術短三數天,減輕了患者疼痛的時間,而且幾乎不會留疤;但此手術也有其限制,所以手術前應做適當的評估。
割除膽囊防止復發
許多患者會擔心將膽囊切除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對此,蘇醫生直言影響不大,因為肝臟會如常製造膽汁消化食物,但部分病人的消化能力可能會減弱,而直接流入消化道的膽汁可能會刺激腸道及反流入胃,引起不適或腹瀉。
此外,由於目前腎結石多採用體外震波碎石治療,故不少人都誤以為膽石也可以體外碎石治療。其實,膽石並不適合做體外震波碎石,因為膽囊懸吊在肝臟之下,膽石及肝臟會隨呼吸移動,若進行體外震波有機會破壞附近的組織。再者,膽石有機會復發,因此最徹底的方法是割除膽囊。
預防由注意飲食開始
膽石的成因雖然不明,但蘇醫生指出,根據臨床數字顯示,女性、肥胖人士、年過四十歲、高血脂、糖尿病、多次懷孕等均屬於高危族。要預防膽石,均衡並健康的飲食習慣十分重要,宜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切忌暴飲暴食;應選擇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的食物,反之避免進食煎炸、油膩的食物,因這會刺激膽囊的收縮,引起不適。此外,定時及充足的休息、適量運動和每年驗身一次;肥胖人士在專家指導下減重,也是預防膽石的好方法。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3 comments